一、学科历史沿革
我校“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学科点创建于1951年,1978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6年获得博士学位授 予权。1982年列为湖南省重点学科,1999年列为农业部重点学科,2001年和2007年两度被评为国家重点建设 学科。所在一级学科作物学(原名农学)1995年设立博士后流动站,1998年获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
二、学科学术团队
本学科人员总数36人,学科学术带头人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官春云,团队中有‘芙蓉学者’1人,农业部农业 技术产业体系专家4人;国家教学名师1人,湖南省教学名师1人;正高职称23人,副高职称10人,中级职称3人, 具有博士学位者19人,占54.3%;平均年龄45岁,已经初步形成老中青相结合、学科范围内的多专业方向相结 合、不同知识领域和层次相结合的学科学术梯队。
三、学科主要研究方向
研究方向之一: 作物生理生态与分子生物学 特色 :生态机制, 在传统栽培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分子生物学和生理生化等相关理论与技术,探讨作物高产高效的生理 同时,从光合作用与光能利用率的角度探讨作物超高产理论与技术。 研究方向之二: 作物高效栽培理论与技术 特色:栽培产品, 主要表现在研究水稻、棉花、油菜等主要作物栽培技术,将无形的作物栽培知识物化成为有形的作物 极大地简化了传统栽培技术,为实现作物高产优质低成本生产提供技术支撑及配套物化栽培产品。 研究方向之三: 农业可持续发展及农作制度优化 特色: 一步深化, 本研究方向在国内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多学科优势。近年来的研究使农业高效持续发展理论得到进 为南方生态农业、特色农业和防灾抗灾农业与工程技术创新以及农业经济的区域化布局、区域特色资 源产业化开发等提供技术支持和理论依据;促进农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研究方向之四:作物信息与精准农业 特色: 本方向的研究充分体现了计算机等现代信息科技与油菜栽培管理技术的有机结合,已在指导湖南大面 积油菜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为湖南省精准农业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同时,率先在南方双季稻区开展了水稻长势、产量与品质遥感监测技术研究,效果良好。 研究方向之五:多熟制地区的机械化栽培 特色: 本方向主要研究水稻、油菜等农作物生产各环节的配套机械设备及机械化栽培技术,为充分利用多熟 制地区的温光水资源,尤其是冬季自然资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学科科学研究
先后承担了国家重大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和湖南省重点项目100余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 奖4项,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级二等奖以上科技成果66项,国家教学成果一、二等奖各1项。在兰麻无性繁 殖和区域化种植、油菜栽培生理生态、油菜全程机械化栽培、超级杂交稻三定栽培技术、水稻丰产高效栽培及棉 花漂浮育苗技术等方面成就显著,以“独立于理论教学的实验教学体系“和“农学专业六边教学体系”等为重点 的教学改革课题取得重要成果。
五、学科发展的设想
加大学科梯队建设和后备力量培养力度,培养一支结构更趋优化的创新人才队伍 稳定和拓深研究方向, 加强基础理论研究,把稳3个结合 栽培与育种的结合,栽培与机械的结合,理论与应用的结合。力争在精准栽 培、数字栽培、机械栽培等方面有所突破 进一步完善硬件建设,注重人才培养,加强学科实验室和基地建设, 以学科和重点实验室为平台,进一步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将本学科点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一流学科。